什么是文學?
我認為一個人的生命只有經歷了誕生、發育、成長、騷動、困頓、成熟、超越等各個階段,才能完成它的全過程。而文學的生命描寫,一定能夠喚起我們自己的人生況味及生命百態。我時常會去想,大自然和宇宙間永恒的東西是物質,人生永恒的東西是肉身?當所有心靈雞湯都在教你人生如何才能幸?鞓返臅r候,我很幸運看到了匡燮老師寫的《我與世界》,看完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人生永恒的東西應當是精神!
匡燮老師1966年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1981年開始散文創作,有散文集《野花凄迷》《無標題散文》《悟道軒雜品》《記憶蛛網》《剝離手記》等,共計百余萬字!段遗c世界》是散文家匡燮老師自2013年至今,歷時八年寫就的一部多卷本百余萬字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它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具有“其人格的歷史”意義的文學自傳,也非具有歷史空間意識的回憶錄。
匡燮老師是我們非常崇敬的一位文學大家,當年在賈平凹先生給《匡燮散文集》序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又是數年,這人開始寫散文了。他寫散文并不是他的職業,所以他沒有把生活作為事業的感覺;產量是太少,一月有一篇,或者數月有一篇,沒有以束集手榴彈的轟炸而浪得虛名。但他有壯悲而奇艷的經歷,自用不著看別人的書及借意衍文,他滿腹飽學并未見到賣弄而淪為迂腐,一個才情洋洋的人卻也不敢濫于輕佻來。他為人淡泊所以活得并不乏累,文作得寂寞因此與藝術日益親近。這人就是匡燮。”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但是這次我很不幸。因為我沒有見到匡燮老師,這位文壇巨星因病去世了。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留在世間的作品已為我們拓寬生命的寬度,延續生命的社會長度。
文學要求用形象、生動的文字來描寫人情世故,她追求最基本的東西是感人。當我們走進匡燮老師的整部作品,在保證真實的前提下,看到他力求用文學的表現手法,用形象生動而不是臆造死板的文字,使寫出的文章盡可能給人以身臨其境、扣人心弦的感覺,盡可能的去打動人。正如漢代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文章之所以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他把史實與文學完美地結合起來。
最后我想說,書無厚薄,文無長短,有情則存,有魂則靈。在匡燮老師的《我與世界》中,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少要讀史老來文,文學是人學,沒有對生老愛恨的敬畏和感悟,沒有洞悉生活瑣碎背后的悲憫和感恩,是寫不出真文學的?镗评蠋煹淖髌纺茏屇愀惺芪膶W的魅力,就一定是體悟人學的好文字。(文/陳宇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