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市場經濟體制的系統化改革,是箭在弦上、水到渠成的事情,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承擔不同責任和職能的兄弟關系。處理好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協同共進、互補發展的關系,關鍵是調整好國有經濟布局的方向和重點領域。
0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定,在我國4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上一直堅持“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思路,這是人口眾多、基礎薄弱的國情所決定的。所以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這些年在很多“點”和“線”上的改革不斷突破并逐漸成熟。但經過40多年的探索實踐,現在容易的領域都改完了,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頭”——所以說,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
這些經濟領域“點”和“線”上的卡點、堵點,都匯聚交織到了體制機制層面——是到了系統化解決的時候了,否則高質量發展無法順利推進,經濟發展也很難再跨越關口。
這個系統涉及到所有制、市場體系、要素配置、治理方式、保障制度、開放體制、法律法規、推進機制等諸多方面,如此系統化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方案前所未有——正因如此,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決定,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
由此判斷,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02
我們直接切入正題——所有制與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有什么關系?
我們姑且將公有制經濟理解為國有企業,將非公有制經濟理解為民營企業,更有助于我們研究解決問題。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我就和國務院調研組探討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關系問題,所謂“國進民退”或“民進國退”的說法,有把兩者對立起來的嫌疑,這也是多年沒能妥善解決好的問題。
比如,在面對同一個項目招標中,民營企業常常處于弱勢,特別是政府采購招標項目,國有企業有一種先入為主的信用度,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資上也更傾向于“央資”和“中字頭”企業項目。加之國有企業一般內部配套能力較強,項目大部分都會內部消化,民營企業連搭車喝湯的機會都少有。
最糟糕的是,這種情況很多出現在一般性經濟領域,比如建筑業尤其是房地產業,還有民用汽車、日用消費品制造,甚至包括批零商貿、住宿餐飲等。在這些以通用技術為主、市場充分競爭的一般性領域,國有企業參與市場運營,是不利于更多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這樣的微觀經濟主體釋放活力的。
也正是這些現象導致我們常常把兩者對立起來——根源是各自的職能定位沒有因時因勢調整。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國有企業在各個領域發揮著支撐引領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在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時期,就不適合再據守一般性的充分競爭領域了。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互相之間不是對立關系,而是承擔不同責任和職能的兄弟關系。所以,《意見》再次明確了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03
處理好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協同共進、互補發展的關系,關鍵是調整好國有經濟布局的方向和重點領域。
我一直習慣將產業按照需求劃分為三類:國家戰略需求、企業生產需求、人民生活需求,這樣分類更易于理解經濟布局。
第一類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的領域,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技術難度大、資本投入大、配套要求高、回收周期長,比如新型航母、特種新材料、太空開發利用等,必須由國有企業作為“頂梁柱”,承擔國家使命和歷史責任。
第二類對接企業生產需求的領域,對關系產業變革、技術升級的重大關鍵性原材料研發生產、精密高端生產設備等,國有企業還是要發揮主力軍作用。而對于已經成熟的技術、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產業領域,則應該退出交給民營企業。
第三類對接人民生活需求的領域,除了涉及公共安全、戰略儲備等特殊范疇,大部分都已完全市場化并屬于充分競爭領域。甚至如民用汽柴油、燃氣、電力等能源銷售環節,運輸、通訊、快遞等服務業領域,國有企業都應該退出市場經營。
但這三類需求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技術進步普及、產業化程度提升而不斷動態變化。在經濟領域的動態變化中,國有企業始終要承擔先鋒隊作用,攻克技術難關、培育產業市場,成熟一個就交給市場一個。更多通過資本投資、技術轉讓的方式,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通過培育產業、開拓市場的資本收益,反哺非盈利、非競爭領域的投入。
如果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看作是一次長征,那國有企業就是紅一軍團,負責沖鋒陷陣、攻城拔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民營企業則應緊隨其后接管城鎮、開展宣傳、擴充兵員、充實補給。
這就是“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是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的目的。
。ㄎ/趙 銳 作者系陜西省宏觀經濟學會會長、副研究員,西安經開區財經辦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