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9j7hh"><ruby id="9j7hh"></ruby></listing>
    <pre id="9j7hh"><ruby id="9j7hh"><b id="9j7hh"></b></ruby></pre>

    <track id="9j7hh"></track>

    <big id="9j7hh"></big>

      <track id="9j7hh"></track>

      <p id="9j7hh"><ruby id="9j7hh"><ruby id="9j7hh"></ruby></ruby></p>
      <noframes id="9j7hh"><pre id="9j7hh"><ruby id="9j7hh"></ruby></pre>

        <big id="9j7hh"><strike id="9j7hh"><span id="9j7hh"></span></strike></big>

        <track id="9j7hh"><ruby id="9j7hh"><rp id="9j7hh"></rp></ruby></track><track id="9j7hh"></track>

        西部决策网_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文华逾九章,俊杰胜十书——送别数学大师吴文俊

        发布时间:2017-06-15 来源:新华社 人气:
           

               他是中国数学界的泰山北斗,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得主,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他立志要让中国数学复兴。

         

          11日,一代数学大师吴文俊先生的追悼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初夏的北京,千余人在烈日下静静排着长队,只为给他送上最后一程。

         

          “文华逾九章,拓扑公式彪史册;俊杰胜十书,机器证明誉寰球。”挽联黑底白字,为先生的毕生所成写下注解。

         

          大道至简,走出中国原创的数学之路

         

          1234567……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再平凡不过的数字,在数学家眼中却如乐章般美妙,值得用一辈子去求索其中之“道”。

         

          1975年,《数学学报》发表了一篇署名“顾今用”的文章,对中西方的数学发展进行深入比较,精辟独到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意义。

         

          “顾今用”是吴文俊的笔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文林后来回忆,正如这一笔名所预示,吴文俊逐步开拓出一个既有浓郁中国特色又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数学领域——数学机械化。

         

          数学机械化是什么?可以举一个例子:吴文俊提出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方式,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完成的目标。“数学的实质跃进在于化难为易。”吴文俊这么说。

         

          这是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被命名为“吴方法”,后来被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解决了曲面拼接、计算机视觉等核心问题。

         

          研究数学机械化,是吴文俊学术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之前,他以研究有着“现代数学的女王”之称的拓扑学而蜚声中外,1956年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转向新的研究领域,却与他的理念一脉相承。吴文俊曾对人回忆:我们往往花很大力气从事对某种猜测的研究,但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罢,无非是做好了老师的题目,仍然跟在别人后面。

         

          “不管谁提出来好的问题,我们都应想办法对其有所贡献,但是不能止步于此。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吴文俊说。

         

          要创新!做开创领域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创新。吴文俊很清楚:“那个时候我已经研究了一段时间的中国古代数学,得到一种启示:不必照西方的道路走,而是走另外一条道路。”

         

          “吴方法”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后,在国际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与应用的高潮。

         

          1982年,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主席布莱索等知名科学家联名致信我国当时主管科技工作的领导人,赞扬吴的工作是十年中自动推理领域出现的最为激动人心的进展,“他独自使中国在该领域进入国际领先地位”。

         

          吴文俊的学生、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小山1988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该校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中心之一。高小山回忆,在与一众知名学者交谈时,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吴是真正有创新性的学者。还有人对高小山说:你来美国不是学习别人东西的,而是带着中国人的方法来的。

         

          年近九旬时,吴文俊获得“邵逸夫数学奖”,评奖委员会这样评论他的获奖工作:数学机械化“展示了数学的广度,为未来的数学家们树立了新的榜样”。

         

          中科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郭雷曾撰文回忆,作为享有盛誉的数学家,吴文俊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研究领域,创立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可以说,吴先生的这一思想贯穿在他的数学生涯中。”郭雷回忆。

         

          

         

          1955年,吴文俊在中科院数学所作拓扑学的学术报告。



         

          2014年,吴文俊先生95岁生日时与夫人一起切蛋糕。

         

          1985年,吴文俊(右一)与学生讨论问题。



         

          2002年8月,吴文俊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吴文俊在工作(资料照片)。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师生们自发悼念吴文俊(5月7日摄)。



         

          5月11日,吴文俊先生追悼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责任编辑:赵琳
        首页 | 公告公示 | 举报投诉 | 网站声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陕ICP备19001718号-1 投稿邮箱:xbjcw@qq.com

        法律顾问:王浩公 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郭毅新 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陕公网安备 61010202000257号

        不许穿内裤方便我做 H
        <listing id="9j7hh"><ruby id="9j7hh"></ruby></listing>
          <pre id="9j7hh"><ruby id="9j7hh"><b id="9j7hh"></b></ruby></pre>

          <track id="9j7hh"></track>

          <big id="9j7hh"></big>

            <track id="9j7hh"></track>

            <p id="9j7hh"><ruby id="9j7hh"><ruby id="9j7hh"></ruby></ruby></p>
            <noframes id="9j7hh"><pre id="9j7hh"><ruby id="9j7hh"></ruby></pre>

              <big id="9j7hh"><strike id="9j7hh"><span id="9j7hh"></span></strike></big>

              <track id="9j7hh"><ruby id="9j7hh"><rp id="9j7hh"></rp></ruby></track><track id="9j7hh"></track>